【中國制冷網】很多人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:為何格力電器投資50億元做洗衣機,卻沒有引發媒體高度關注?
據南方都市報報道,1月24日,格力電器投資50億元的成都產業園正式動工,這是格力首個洗衣機生產基地。報道稱,格力正在加快多元化布局,向2023年實現營收6000億元的戰略目標挺進。
至此,格力已進入所有白電領域。
格力多元化不是從現在開始的,也不是從去年開始的,而是始于2013年。那一年,董明珠與雷軍豪賭,并提出“每年增長200億”的目標,直接推動了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提速。
目前,格力已進入的產業領域有空調、冰箱、洗衣機、廚電、小家電、手機,乃至充電寶,還有智能終端設備即我們常說的機器人。
按照董明珠的表述,格力電器布局了空調、高端裝備、生活家電、通信設備等四大產業板塊。
其中生活家電包括:廚房電器,健康家電,環境家電,洗衣機,冰箱。
通信設備板塊包括:物聯網設備,手機,芯片,大數據。
這么看來,格力電器已經成為一家多元發展的家電企業,和海爾、美的很相似。
如果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格力電器本質上仍然是一家空調企業,因為除空調之外,其他產業基本上沒有形成規模效應。
格力電器2017年財報顯示,空調收入占格力電器總營收約83%。我估計2018年格力空調的營收占比,比2017年更高。因為格力電器2000億元的營收主要靠空調增長實現的,其他產業基本上沒有明顯增長。
因此,對格力電器準確的描述應該是這樣的:它希望成為一家像美的、海爾那樣的多元化產業集團,但實質上它仍然是一家空調企業。
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: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已經啟動6年有余,為何始終無實質性突破?
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二:一是除空調之外,格力在其他產業無實質性技術和產品積累。二是格力進入其他領域的時間太晚了。
當然,我這么說并不意味著格力多元化一點優勢也沒有。實際上,格力多元化有兩大優勢:一是格力電器資金實力雄厚,不用擔心錢的問題——這恰恰是其他企業最不具備的優勢,因為它們常常為錢發愁,格力卻無此憂愁;二是格力品牌影響力大,對多元化能形成一定的拉動。
注意,我這里使用的是“有一定的拉動”表述方式,為什么說有一定的拉動而不是有強大的拉動呢?
這里面牽涉到一個品牌力的概念。須知,品牌拉力是有一定指向性的,什么意思呢?就是說品牌力的大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,籠統地說品牌力強大沒有實質意義。
舉一個例子,大家都知道海爾在中國乃至全球都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,但你會發現,海爾品牌始終拉不動海爾電視的銷售,什么原因?因為海爾品牌力是指向大白電的,并不指向黑電產品。
同樣,格力品牌力強大,是指向空調的,并不指向空調之外的其他產品,比如冰箱、洗衣機、小家電以及手機等等。這個可以用來部分地解釋,為何格力冰箱(包括晶弘冰箱)、洗衣機、格力手機、大松小家電,一直賣得并不好。
再就是我說的,格力已經錯過了進入洗衣機、冰箱、廚電領域的最佳窗口期。因為這些領域品牌格局已經十分穩定,格力很難躋身頭部陣營。
事實上,董明珠也明白這個道理。就在幾年前,不少黑電企業紛紛進入空調領域,董就直言不諱地說:“你們來晚了”。果然如董所言,黑電企業做空調,至今沒有一個能躋身頭部品牌之列。
現在,格力做洗衣機、冰箱、廚電,也面臨這個問題:來晚了。
目前,海爾是冰箱、洗衣機行業難以撼動的老大,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品牌全方位難以撼動,甚至美的對之也無可奈何,更何況格力。
因此,公眾及投資者不宜對格力做冰箱、洗衣機、廚電抱持較高期待,這無關偏見,有關市場規律。
事實上,格力做手機的失敗,已經昭示了這一結論。
(作者系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)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